一、学科优势与方向
贵州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原贵州教育学院物理系)始建于1978年,秉承“格物、致知、明理、通达”的育人理念,历经四十余载发展,已建设成为兼具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特色的省级物理学与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高地,为贵州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和地方产业升级输送了数千名兼具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024年,学院迎来历史性突破——学科教学(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获批招生,标志着学院正式构建起“本-硕”贯通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现开设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等5个本科专业,其中物理学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为省级一流专业,2022年全省物理学专业评估排名第二,2023年通过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中学教育二级)专业认证。形成“师范与非师范并重、基础与应用融合”的特色人才培养体系。
学科教学(物理)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根本要求,培养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和较高综合素养,具有较强的中学物理教育教学能力与管理能力、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与改革能力,能在中学发挥骨干作用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学物理教学与管理人才。
二、科研成果与社会服务成效
学院坚持科研创新与教学并重,近几年承担国家级项目10余项、省厅级项目80余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国家专利70余项,教改成果丰硕,获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0余项,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5项,形成物理学省级特色重点学科与光学工程等校级重点学科的协同发展格局。拥有2000余万元教学科研设备,涵盖基础物理、电子信息、计算物理等44间专业实验室,生均实验设备价值1.6万元,并依托“贵州省中小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年均开设实验项目300余项。
三、专业培养特色
学院以“学科+竞赛+实践”融合育人模式赋能学生成长,拥有贵州省教学名师、“最美高校辅导员”、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纳米复合结构功能材料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及校级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20余人,构建了“理论物理”省级教学团队,打造6门省级“金课”,出版教材10余部,教师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技能比赛多项。近三年指导学生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国家级赛事中斩获奖项60余项,省级奖项200余项,获批国家级大创项目20余项、省级60余项,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四、课程体系
学科教学(物理)专业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课程实施全面落实“课程思政”的理念和要求。总学分39分,其中公共必修课6学分,学位基础课8学分,专业必修课9学分,专业选修课8学分,实践教学8学分。研究生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指导下,根据实践教学方案认真参与实践。实践教学为必修环节,全日制教育硕士8个学分。实践教学总学时累计不少于1学年,其中校外集中实践不少于1学期。实践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第一学年进行课程学习时,通过参观、见习以及校内实训等多种方式开展教育实践;教育实习在第二学年完成;教育研习应贯穿于实践教学全过程。导师对学生的教育实践给予指导,确保教育实践质量,实践结束后,经导师和导师组考评合格后,共计8学分。
五、培养环境与资源
学科教学(物理)专业领域拥有一支专业素质高、长期置身于或高度关注物理基础教育与实践研究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均具有硕士研究生指导经历。同时,学院建有贵州省科技创新平台“光电材料与光电检测技术中心”、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光电功能材料设计与模拟实验室”,聚焦功能纳米材料、光电材料等前沿领域,依托省级重点学科物理学、贵州省中小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贵州省中小学地方(校本)课程教材建设研究基地等平台,近五年,本专业领域获国家级、省部级等课题10多项,出版著作4部,获省教育教学成果奖4项。“智电创客”学生团队获全国首批“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这些资源和环境为服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应用型教师和教育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