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优势与方向
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点具有多年材料和化学相关学科人才培养经验。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了贵州省首批一流学科(普通应用型高校仅2个),并入选贵州省学科专业突进行动作为高峰学科进行建设,2024年入选了贵州省第二批一流学科。学科点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区域一流学科(省级高峰建设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省级重点学科、化学省级重点学科等优质学科建设工程,本硕士点迎来突破发展。本硕士点现有研究生导师20名,并从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贵州速威宇航合金材料有限公司、贵州省新材料研究开发基地、北京塑新科技有限公司等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硕导。学科点拥有多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构建起层次分明、水平较高的教学科研体系。
在学科方向上,本硕士点未来发展将重点面向国家发展战略、贵州“富矿精开”战略,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聚焦新能源材料、电子功能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等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攻关及成果转化等方面研究。紧密结合地方资源优势与产业发展需求,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科研成果与社会服务成效
硕士点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发展,在主要研究领域的科研创新、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等方面成绩斐然,形成了显著的特色与优势。近五年来,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重大专项、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等30余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获批科研经费累计超过500万元。荣获贵州省科技奖、全国行业与协会科技成果奖、研究生教学成果奖等近10项奖项。发表以Nature Communications、JACS、ACS catalysis, Nano Letters等国际主流期刊为代表的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300余篇,获美国、荷兰、中国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硕士点面向国家能源安全、军工新材料和我省“富矿精开”等重大需求,团队与贵州梅岭电源、磷化集团、航天精工制造等行业重要企业开展产学研协同攻关,在服务我省“六大产业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1)一是在新能源储能材料研发方面实现了技术突破。与贵州梅岭电源有限公司深度合作,依托特种化学电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出基于石墨烯、氧化石墨烯的电极材料在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等电化学储能器件中的应用技术。2)二是在军工材料研发方面攻克了关键技术难题。与贵州航天精工制造有限公司深度合作,依托贵州省表面处理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纳米材料模拟与计算重点实验室,以理论模拟与仿真为指导,研发了系列用于金属构件表面控制的缓蚀剂,有效解决了金属构件在淬火、酸洗、抛光、转移、镀膜等制造过程中的氧化、蚀刻、腐蚀等关键技术难题。
三、专业培养特色
硕士点秉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立足材料与化工相关学科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致力于打造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以“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为模式,注重夯实理论基础、提升科研能力,激发创新实践、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通过系统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向学生传授化学学科的核心知识与前沿理论,筑牢理论根基。借助科技研发项目、研究生实践基地、校企联合实验室等多种途径,提升研究生的学术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学院着力培养具备深厚理论功底、独立科研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材料与化工领域实践型人才。
近年来,硕士点相关单位学生的学术创新与实践能力显著提升,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高水平国际会议发表论文55篇,获批学生创新科研项目30余项,在“挑战杯”全国、贵州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等重要学科竞赛中荣获奖项50余项。
四、课程体系
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以实践为导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课程分为核心课、方向选修课和实践环节,并按不同专业学位领域设置独立课程体系。核心课包括材料科学基础、化工原理、材料制备技术、化工工艺学、化学反应工程等,奠定理论基础;方向选修课涵盖新能源材料、纳米材料、精细化工等前沿领域,满足个性化需求;实践环节通过企业实习、项目开发和工程实践,强化解决实际问题和工程实践能力,旨在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熟练工程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五、培养环境与资源
硕士点立足学科前沿和区域需求,以材料与化工学科为核心,建有贵州省纳米材料模拟与计算重点实验室、贵州省高等学校科研平台“聚合物基电磁材料集成攻关大平台”、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特色重点实验室“功能有机分子特色重点实验室”、贵州省高等学校先进功能电子材料重点实验室、校企共建“混凝土外加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学院检测与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
硕士点实验中心面积达6000㎡ ,“化学实验中心”为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傅立叶红外分光光度计、紫外光谱仪、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离子色谱、元素分析仪、荧光分光光度计、电化学工作站、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差热分析、原子吸收、分子荧光、气-质联用仪、比表面和孔隙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等一批先进大型设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5000万元,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